首页 > 心理文章

心理文章

Center for dynamic

【家庭教育】你知道你的评价对孩子的意义吗?

发布日期:2016.05.19

【家庭教育】你知道你的评价对孩子的意义吗?

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: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,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。

因此对孩子来说,自我判断的基础首先来自于父母对自己评价(表扬与批评)。今天就首先来聊一聊“批评”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
有关如何批评孩子的问题,父母们普遍的忧虑在于: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,如果不予以批评,担心孩子认为即使做错事也无非是轻松揭过。然而如果严厉批评,一方面担心孩子受到打击变得做事畏首畏尾,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今后可能不再提及自己所面对的问题,甚至对父母有所欺瞒。

当孩子讲述自己的失误或是做错了的事情时,父母的反应有这样几种典型误区:

一,挖苦式的语气将孩子进行角色定型

我早就跟你说过这样不行。

我就知道你做不到的。

照你现在的速度,永远也做不完。

反正你总是那么粗心的,这个问题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。

二,轻描淡写的否定孩子的感受

这算什么事儿?

别小题大做……

哎呀,你只不过是生气了。

三,反应过度,并且为孩子找借口

天哪,怎么会这样!

孩子,你真是太可怜了!

简直太糟糕了!

这根本不是你的错。

四,对孩子进行责备与惩罚,甚至是在公开场合

你怎么那么笨,这点事都做不好。

明天的春游你不用去了。

这个月你别想拿到零用钱。

五,一味讲大道理

生活就是这样的。

人生经历些挫折是难免的。

你还小,太嫩了点。

六,强势的给建议

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。

你就应该按我说的……

以上这些误区许多父母或许都曾触及。有些父母选择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,有些则认为孩子小题大做,或有些直接高高在上的提供建议。而最为大错特错的就是那些人前拿孩子攀比,不断拿孩子做各种比较,又轻易的在人前公然指责和惩罚孩子的父母。

另外一些处理方式略好些的父母也可能面对孩子的疑难,会表示“多大个事,你这么大了还不能自己搞定?”

然而对成人来说的小事,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无法逾越的大事,孩子需要父母把他们“当回事”。

 

那么当孩子做错事,或是无法达到某些要求和标准的时候,父母应该怎样“批评”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呢?

第一步,体会孩子的感受,给予积极的反馈

心理学家海姆.吉诺特博士说过: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,孩子有好的感受,就会有好的行为。

而让孩子有好的感受的第一步就是:接纳他们的感受。

作为父母,体会孩子的感受并给与及时反馈是最重要的。

孩子长大之后,他们会进入学校,老师会教导孩子如何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,也会教授知识和技能,并且孩子会自然而然的参照同学的行为处事。因此,父母们所认为的很多大道理与建议,其实不见得是孩子最为必需和急于吸纳的。

反而是第一时间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,给予积极的反馈,这才是父母无可替代的角色需要。
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他们会慢慢体会到,生活并不总是以他们为先,在外不比在家里,自己的感受并不总是能够被顾及到。在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就是他们的全部,如果父母能够积极体会他们的感受,他们就会变得更为自信、宽容、温和,如果父母试图用冷嘲热讽“激励”其进步,他们就会越发变得茫然和被动。

因此,当孩子做错事,或面对做不到的事情的时候,父母应该让孩子先讲述事件本身,而不是急于评价。父母们需要做的是全神贯注的倾听,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,不要急于判断和武断的给出建议。

碰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有点让人生气。你觉得有些失望是难免的。看起来你很讨厌这件事情。我小时候遇到和你一样的状况,肯定也会很难过。原来是这样啊,你当时一定很尴尬。

认真的聆听,回应并说出他们的感受,表示理解。不必总是追问“为什么”,孩子不一定能准确说明自己的原因,或是不一定愿意说清楚一些事情的原因,因此或许他们并不喜欢父母们逼着他们做出各种解释。

第二步,接纳感受的基础上,表明立场

接纳孩子的感受,不代表认同孩子的感受。理解孩子的行为,也不代表父母是在肯定孩子的行为。

如果遇到孩子确实做错了一些事情,则在沟通理解之后有必要告诉他们:我理解你的感受,但是你使用了不恰当的行为。

并且在对孩子的感受表示了理解的基础上,也可以说一下父母们自己的感受。

我不赞同你的行为。你这样做我有些失望。你能主动告诉我这件事情,我觉得很好。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思考一下如何解决问题。

第三步,聚焦如何解决问题和确立行动计划

无论孩子是真的做错了事情,还是有些事情没做好、没完成,父母在表示理解和表明立场之后,真正应该帮助孩子去做的,是聚焦在如何解决问题,以及如何确立行动计划。

如果前两个步骤完成的恰当,那么此时孩子已经能够处于一个比较能够接受父母的建议的状态,而父母的态度也是愿意为孩子分担他的感受,愿意与孩子共同去解决问题。

第四步,给出选择

有时候,孩子可能会很容易接纳父母为他们制定的方案,有时候他们则会表现的有些抵触。

这时候有些父母就会再次变得暴跳如雷,之前隐忍和耐心到了极致,瞬间推翻了前三步,并且或许还会产生一种“早知说那么多也没用,还不如一开始就用强权和暴力合作手段”的想法。

实际上,这个时候父母们或许只需要再坚持一步就好,那就是“给出选择”。

父母们都是看着孩子嗷嗷待哺直至长大,习惯的思维就是,孩子是属于我们的。但早在孩子3岁开始,他们的独立意识就已经觉醒了,并且产生了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。

 

很多父母,尤其是中国的父母,非常爱他们的孩子,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,所有的责备和批评事实上都是为了孩子好,可他们却不明白为何孩子不但不理解不感激,反而变得越来越叛逆和难以管教。或许这样的父母的关键问题所在,就是不懂得尊重他们的孩子。

有时孩子或许不愿意和父母聊一些问题,这并不一定是因为孩子真的难以驯服,或许只是他们没有想好应该怎样面对父母。

其实成人不也是一样吗?面对越在乎的人,越是害怕他们失望,越是忐忑于如何沟通。

因此如果孩子不愿意聊,父母只需要让孩子知道,当他需要的时候,爸爸妈妈随时都在,随时愿意聆听。

如果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建议和下一步行动方案,父母则可以给他们一些选择。或许,有沟通技巧的父母,从一开始就会想好了选项A和选项B。

妈妈:“不如我们就这样做吧!”

孩子:“我不要!”

妈妈:“那让我想想……你看这样的处理方式可好?你思考一下,看看选哪个方式比较好。没关系,你自己决定选哪个。不着急,反正明天再决定也来得及。”

总结来说,采用正确的“批评”的打开方式,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同理心。

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。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耐心、宽容又富有同理心。可是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,却根本没有耐心听孩子讲述,也没有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,更没有宽容的接纳孩子的情绪与不足之处。

面对父母,孩子需要的是接纳,是理解,是无条件的爱和尊重。这是一个孩子正确判断自己的前提,也是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的来源。

不得不说,教导出一个好孩子,归根结底是父母的一场修行。

相关文章
咨询热线
400-990-7290